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招聘信息

网站地址:

https://mp.weixin.qq.com/s/rQ9McYbtMnHkW8pDhebXbA

网站内容:

【聚贤才 向未来】哈工大建筑学院2022年度海外优青项目申报邀请


向未来 建筑学院

新百年,哈工大将胸怀”两个大局”,整合全国及全球资源,制定人才评价多元标准,汇聚学科最优秀的人才,发挥哈工大百年形成的学科优势,推进学科交叉协同发展以及哈尔滨本部、威海和深圳一校三区的融合发展,打造更多国之重器,培养更多杰出人才。

新百年,建筑学院将充分结合哈工大强大的工科优势,充分挖掘和发挥设计驱动工科发展的潜力,谋划”大人居”和”大设计”顶层战略,做好学科交叉龙头,做好大学科交叉文章;将整合校本部、深圳校区、深圳国际设计学院以及各地方研究院等多地区资源,实现学科跨区域协同发展。

向未来,建筑学院诚挚邀请海外优秀青年,突破个人外延和边界,锐意进取,卓越创新,在哈工大这一面向世界的优秀平台上申报2022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项目。

向未来,面向”十四五”,立足国家、行业和地方重大需求,建筑学院将重点打造多学科融合的”大设计”平台,推动 “大人居”学科群聚力融合发展,聚焦绿色、智慧、健康和文化四个维度,重点建设以下优势或交叉学科方向:

1. 寒地绿色建筑设计与环境营造

面向国家”碳达峰”、”碳中和”战略,以寒地人居环境科学问题为导向,聚焦制约寒地建筑性能提升的瓶颈问题,开展寒地建筑设计理论与方法,寒地公共建筑策划与后评估方法,寒地高效建筑用能系统、新能源及清洁能源高效利用等方向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2. 计算性设计与智慧建造及运维

面向智慧时代建筑产业信息化转型需求,聚焦为建筑产业注入新动能问题,发挥人工智能技术在国土空间、城乡、社区、建筑、景观、室内等多尺度人居环境系统的协同发展,推进智慧城市、智慧建筑与建造、建筑智慧控制及安全保障等方向的基础与应用研究。

3. “一带一路”文化遗产保护、活化利用及沿线城镇复兴

面向地域文化传承目标,推进与俄、日、韩等国家的文化合作,面向整个东北亚地区,开展文化遗产挖掘、保护、传承与活化再利用研究;在”一带一路”框架下共建基于人类文明共识的文化遗产保护共同体,从孤立的点走向活态的线或面,推动我国及跨国文化遗产保护、沿线城镇复兴以及国家间文化交流。

4. 以人为本的高品质城乡空间设计

立足于城乡空间”以人民为中心”的高品质发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传感器等新技术手段,开展以人为本的环境精细化感知与诊断。从安全、包容、健康、公平等人本尺度,聚焦多尺度人居环境系统,重点面向城市更新与乡村振兴需求领域,开展环境行为、环境策划与后评估、健康环境与特殊环境(极地环境)等方向研究。

5. 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

聚焦寒地生态环境脆弱、环境承载力下降、区域性衰退问题凸显、碳排放过度等特殊问题,瞄准寒地国土空间生态安全、绿色发展和区域协调振兴等关键问题,融合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新兴科学技术,开展国土空间生态安全评价与保护修复、人地关系协调与国土空间优化、区域国土空间协调发展等方向研究与实践。

6. 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设计与计算传播

面向国家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战略,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技术基点,开展语言及视听认知表达、跨媒体内容识别与分析、情感分析等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研究,开展人机交互、混合现实、以及文化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共性关键技术开发,推动智能技术在环境设计、工业设计和数字媒体设计等场景领域的创新应用。

哈工大建筑学院介绍

1920年伊始,哈工大建筑学科伴随哈工大共同成长,是我国最早建立的建筑学科之一。先后经历”俄式教学”、”日式教学”、”苏化教学”和新中国的建筑教育阶段,通过不断积淀和完善,已形成特色鲜明、卓有成效的教育和研究系统。在传承历史、学贯中西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在中国近、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在东北建设振兴中做出卓越贡献,被誉为”建筑老八校”之一。在最新QS世界大学学科排名中,”建筑学/建成环境”学科排名位于世界51-100名。

步入新百年,建筑学院在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哈工大规格”百年强校的目标下,确定了”大人居科学+大设计平台”的发展战略,培养”杰出人才”,打造”国之重器”。现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学、风景园林学、设计学、供热供燃气通风及空调工程五个学科,构建完整的人居环境学科群。设有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环境设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数字媒体技术、数字媒体艺术、工业设计、智慧建筑与建造9个本科专业,其中”智慧建筑与建造”专业是面向信息化、数字化背景下城市和建筑转型需求下设置的,是教育部全国首个获批的人工智能和建筑学交叉的新工科专业,已于2020年开始招生。建筑学、城乡规划、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风景园林获批为国家级一流专业,数字媒体艺术、环境设计、数字媒体技术、工业设计获批为省级一流专业。

建筑学院现有专任教师174人,教授44人,副教授78人;博士生导师53人,硕士生导师125;讲席教授4人;拥有院士1人、共享院士1人、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4人。

学院拥有4个国家级平台:建筑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市政环境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土建工程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等;5个部级平台:寒地人居环境科学与技术工信部重点实验室、寒地国土空间规划与生态保护修复自然资源部重点实验室、建筑节能住建部重点实验室、互动媒体设计与装备服务创新文旅部重点实验室、哈工大无障碍研究中心中国残联智库;6个省级平台:寒地建筑科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寒地城乡人居环境科学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寒地景观科学与技术黑龙江省重点实验室、热能应用黑龙江省工程研究中心、黑龙江省虚拟现实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媒体技术与艺术黑龙江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7个行业平台:寒地建筑国际协作研究协会(ICCHA)、中国建筑学会科普教育基地、中国建筑学会寒地建筑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计算性设计学术委员会、中国建筑学会环境行为学术委员会、中国高等院校影视学会交互媒体创研中心、中国建筑学会适老环境综合实验室;6个海外学术基地或联合研究中心:哈工大-英国谢菲尔德中英建筑科学海外学术合作基地、哈工大-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联合可持续都市发展研究中心、哈工大-国际壳与空间结构协会(IASS)国际冰雪建筑创新研究中心、哈工大-代尔夫特理工大学中荷极端气候建造科研中心、哈工大-圣彼得堡国立大学中俄中东铁路文化遗产保护研究创新中心、哈工大-莫斯科国立建筑大学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

近年来,学院以建设世界一流人居环境学科群为目标,积极探索教育教学模式改革,培养人居环境学科群杰出人才,是我国最主要的建筑类高水平人才培养基地之一。连续两次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 超过50%毕业生被美国麻省理工大学、哈佛大学、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清华大学等国内外顶尖大学深造,人才培养质量受广泛赞誉。积极面向国家和地方人居环境建设的重大需求、面向国际科技前沿,促进多学科融合发展,积极开展前沿科学研究,取得丰硕科研成果,主持完成”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国际科技合作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纵向科研项目百余项,项目合同经费近亿元,尤其在寒地建筑、绿色建筑、数字化建筑等领域已成为国际学术高地。连续多年获得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奖荣誉奖、中国建筑学会建筑创作大奖、全国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一等奖等90余项省级以上工程设计奖项。

学院坚持”内涵建设、特色发展”,积极发展国际合作网络,重点拓展与世界顶尖大学和学科顶尖大学的国际合作与交流。目前已与美国、俄罗斯、英国、意大利、西班牙、加拿大等22个国家或地区的近80所世界著名高校及研究机构建立了密切、多样化的联合教学和科研合作,其中包括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英国伦敦大学学院、英国剑桥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日本东京大学等世界顶尖大学,合作成果显著。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海外优青项目介绍

为进一步完善科学基金人才资助体系,充分发挥科学基金引进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吸引海外优秀青年人才回国(来华)工作,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自2021年起,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旨在吸引和鼓励在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方面已取得较好成绩的海外优秀青年学者(含非华裔外籍人才)回国(来华)工作,自主选择研究方向开展创新性研究,促进青年科学技术人才的快速成长,培养一批有望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优秀学术骨干,为科技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申报条件(按往年推算,最新要求待通知):

A. 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的申请人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科学道德,自觉践行新时代科学家精神;

(2)出生日期在1981年9月1日以后;

(3)具有博士学位;

(4)研究方向主要为自然科学、工程技术等;

(5)在2022年4月30日前,一般应在海外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获得正式教学或者科研职位,且具有连续36个月以上工作经历;在海外取得博士学位且业绩特别突出的,可适当放宽工作年限要求;

(6)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或技术等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带头人或杰出人才的发展潜力;

(7)申请人尚未全职回国(来华)工作,或者2020年9月1日以后回国(来华)工作。获资助通知后须辞去海外工作或在海外无工作,全职回国(来华)工作不少于3年。

B. 限项要求

(1)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执行《2022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指南》中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限项要求,同层次国家人才计划只能申请或承担一项,不能逆层次申请;

(2)当年申请或正在承担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的不得申请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海外)。

相关待遇:

A.聘任岗位:聘为长聘教授,授予博士生导师资格,保证博士研究生招生指标;

B.薪酬待遇:学校提供年薪55万元,提供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C.安家费:提供安家费150万元;

D.科研经费:学校配套提供科研经费200-400万元;

E.工作条件

(1)学校提供200㎡左右科研办公用房;

(2)支持”以才引才”组建学术团队;

F. 生活条件

(1)学校提供周转房,或提供价格优惠的精装修新房(建筑面积130-150㎡);

(2)提供”黑龙江省高层次人才服务卡”,在落户、出入境、医疗、出行等方面享有优待政策;

(3)协助解决配偶工作;

(4)为子女提供自幼儿园到高中的优质教育资源。

申报须知:

A.项目申请信息系统

https://isisn.nsfc.gov.cn/

系统将于2022年2月开放(待通知)

B.项目申请截止日期

2022年4月底(待通知)

此外,长期招聘教师岗位包括:

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

大力弘扬学校”大师+团队”和”大力提拔、大胆使用青年人才”的传统和特色,以服务国家重大科技战略需求为导向,面向海内外、校内外选拔一批业绩突出、具有较大发展潜力的优秀青年学者,担任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学术带头人,支持其组建创新团队,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给予长期、稳定的倾斜性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面向未来、着眼长远,重点培育一批具备”领跑”潜力的学术方向、德才兼备的领军学者和素质过硬的创新团队。

申报条件

(1)年龄一般不超过45周岁;

(2)在相关研究领域已取得突出成绩,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具备领军人才潜质,具有较强的凝聚力和组织协调能力;

(3)海外申报人原则上应具有世界一流大学或科研机构的博士学位,并具有一定的海外工作经历。

有关待遇

(1)授予”XXX青年科学家工作室”荣誉匾牌;

(2)为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带头人提供不低于”四青”人才的薪酬待遇,并优先推荐其申报国家级、省部级人才计划和科研项目;

(3)为青年科学家工作室建设提供长期、稳定科研配套经费和人员经费支持,累计最高可达1000万元;提供独立的办公空间和科研场地;为团队建设单独划拨留人指标。

引才计划青年项目

国家引才计划青年项目,旨在围绕国家发展战略目标,重点引进一批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等领域优秀青年人才。

申报条件

1. 自觉遵守中国法律法规,具有良好的学术道德;

2. 属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领域,年龄不超过40周岁,具有博士学位;

3. 在海外知名高校、科研机构或者知名企业研发机构有正式教学或科研职位,取得博士学位后在海外连续工作36个月以上;申报时未全职在国内工作,或者在国内工作不超过1年;

4. 取得同行专家认可的科研成果,且具有成为该领域学术或者技术带头人的发展潜力。

有关待遇

1. 聘任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2. 支持牵头组建青年科学家工作室,采取”一事一议、按需支持”方式,在人、财、物等资源配置上给予长期、稳定的倾斜性支持和充分的自主权;

3. 提供年薪(税前)55万元,并提供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

4. 提供科研经费200-600万元(含国家配套);

5. 提供安家费110万元(免税,含中央财政给予的一次性补助);

6. 提供70平方米左右的周转房,拎包即住;可按优惠价格购买学校住房;

7. 根据实际需求提供充足的办公及科研空间。

学校本部各学院、威海校区和深圳校区在上述待遇基础上,提供个性化的配套支持。

青年拔尖人才及准聘岗教师

为了更好地吸引和培养青年人才队伍,提升我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实施”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及教师准聘岗选聘,旨在选拔一批已在相关领域崭露头角并具优秀学术潜质的优秀青年人才,培育其成长为未来的学术领军人物。

申报条件

1. 具有广阔的学术视野和创新思维,在所从事领域已取得较为突出的成果,并获得同行专家学者的认可,为所从事领域同龄人中的拔尖人才,有成为该领域领军人物的潜质;

2. 具有博士学位,申报青年拔尖人才教授岗位,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申报准聘教授岗位,年龄一般在40周岁以下;申报青年拔尖人才副教授岗位,年龄一般在32周岁以下;申报准聘副教授岗位,年龄一般在35周岁以下。满足国家引才计划青年项目申报条件的申报人,可不受上述年龄限制;

3. 入选后要求在半年之内到岗并全职来校工作。

有关待遇

1. 薪酬:

教授:提供年薪(税前)35万元;副教授:提供年薪(税前)28万元;

此外,学校还将为其缴纳社会保险及住房公积金;入职后取得标志性学术成果的,学校将提供额外的绩效奖励。

2. 科研启动经费:

教授:100万元以内;副教授:不少于20万。

3. 安家费及货币化住房补贴:

教授:60万元;副教授:20万元。

4. 学校为入选者提供周转房,以及其他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学校正在筹建教职工住房,可享受有关优惠购房政策。

“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

依托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每年组织开展的”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实施”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经个人申请,学校审核,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组织评审入选”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人员,由学校聘用为”博士后国际交流计划”引进项目博士后研究人员。引进项目资助期限2年,资助经费由全国博士后管委会办公室和学校共同承担。

申报条件

1. 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

2. 近3年内获得博士学位的外籍或留学回国博士;

3. 申请人博士毕业学校应为世界排名前100名的高校,或者其博士学位所属学科排名全球前100名。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申请人,条件可放宽至博士毕业学校为本国排名前3名的高校;

4. 能够保证在校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不少于20个月;

5.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6. 非英语国家的人员应具有良好的中文(或英文)听、说、读、写能力;

7. 此前未获得过博士后国(境)外交流项目或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资助。

有关待遇

1. 资助标准为每人每年(税前)30万元人民币;

2. 可以同时申请校青年拔尖人才选聘计划,入选后兑现相应待遇。

助理教授

根据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招收,从事科学研究,并承担适当工作量的助课、实验指导、习题课或其他教学任务。入选者聘为讲师,按博士后管理。入选者聘期内可申请教师准聘岗或专职科研岗位(副高及以上职务),通过后按相应岗位聘任;如聘期结束前未能聘为副教授及以上职务的,学校不予续聘。

申报条件

1. 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

2. 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

3. 在读博士期间取得突出的研究成果;

4. 具备成为所从事领域青年拔尖人才的潜质。

有关待遇

1. 聘期采取”2+2+2″模式,首聘期2年,根据师资培养规划和相关考核要求可申请续聘2-4年;

2. 首聘期内,入选者薪酬及相关福利待遇不低于30万元/年;

3. 学校提供每人10万元的科研启动经费。

4. 学院、科研团队根据入选者到岗后工作业绩发放一定数额的绩效津贴;

5. 学校为入选者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常规博士后

根据学科师资队伍建设规划招收,从事科学研究。入选者聘为助理研究员。

申报条件

1. 年龄一般不超过30周岁;

2. 在国内外知名高校获得博士学位;

3. 经学院教授会和党政联席会审议通过。

有关待遇

1. 聘期采取”2+2+2″模式,首聘期2年,根据师资培养规划和相关考核要求可申请续聘2-4年;

2. 首聘期内,入选者薪酬及相关福利待遇不低于20万元/年;

3. 学院、科研团队根据入选者到岗后工作业绩发放一定数额的绩效津贴;

4. 学校为入选者提供必要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联系方式

联系人:于老师

联系电话:0451-86281300

电子邮箱:ymz@hit.edu.cn

联系人:沈老师

微   信:281039414

邮   箱:chaoshen@hit.edu.cn